七彩个性网

精选笛福的作品(25句集锦)

李花花
导读 笛福的作品 1、任何一场大灾难只要被如实报道出来,似乎都具有史诗(epic)恢弘不凡的气度。笛福的《瘟疫年纪事》以其严谨忠实的叙述,为十七世纪中叶的伦敦城谱写了一曲史诗。它...

笛福的作品

1、任何一场大灾难只要被如实报道出来,似乎都具有史诗(epic)恢弘不凡的气度。笛福的《瘟疫年纪事》以其严谨忠实的叙述,为十七世纪中叶的伦敦城谱写了一曲史诗。它用编年体的撰写方式记述这场大灾难;从1664年9月到1665年年底,几乎是逐月报道它的起落和进程,让我们看到,瘟疫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以特殊的情态呈现其面貌。书中“提到175处以上的不同街道、建筑、教堂、酒馆、客栈、房屋、村庄、路标和州郡”,把伦敦及周边地区标志出来,令人身临其境。阅读这本书,如同穿行于城市蜿蜒曲折的街巷,和不计其数的穷人和市民一起经历生死患难。

2、他还为这部小说写过两部续集,以及长篇小说《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雅克上校》、《富有的姘妇》(又名《罗克萨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缺乏《鲁宾孙飘流记》那样的独创性。

3、其作品可读性强。信奉新教威廉三世。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

4、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Burgess),曾为该书1966年企鹅版撰写导言,认为笛福不管是作为小说家还是新闻记者,他都丢不开这个题材。1720年,马赛刚好爆发瘟疫,英国报纸对此反响较大,由于当年的瘟疫就是从荷兰传来,人们难免提心吊胆,生怕英格兰再次遭到侵袭;作为新闻记者,笛福善于捕捉热门话题,也总是选择热门话题创作小说;而以瘟疫题材创作一部小说,可以利用公众想象处理私人经验,将他童年的混沌经验组织成形,因此作为小说家,他也会对这个题材感兴趣。至于这篇小说所采取的形式,安东尼·伯吉斯认为,作者是故意让它读来像一篇真实回忆录;在若干种参考书的基础上,他想再写一部像《鲁滨逊漂流记》那样广为流行的小说。

5、尽管我收罗了这么多东西,还是缺少许多,墨水就是其中的一种。还有用来挖土或者运土的铲子、鹤嘴锄、铁锨,以及针线;至于内衣之类,虽然缺乏,但我很快就习惯了。

6、安东尼·伯吉斯谈到此书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例举加缪的《鼠疫》和H.G.威尔斯等人的作品,认为题材和构思模式都有明显的亲缘关系。说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个方面其实是谈不完的。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1995)亦可归入这个系列,延续“大灾难”的寓言式叙事。我们读乔治·奥威尔的文学评论,他的求真务实的态度,百科全书式的视野,思想之不甘卑弱以及对陈规愚见的否定,何尝没有笛福的影子。

7、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片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但是把它们运回家去的时间更要长得多。所以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把它运回家,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为了打桩,我先用一根很沉的木棒,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8、说到以瘟疫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译文君却想起另一本同样优秀、同样值得关注的小说——笛福的《瘟疫年纪事》。

9、而透过这些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小说的结尾是船上挂着标志霍乱的旗帜,在那条被糟蹋、污染的河上来回游弋,好像说明爱情并非最终战胜一切。不过,小说中的霍乱并不仅仅停留在比喻意义上,传染性霍乱的确降临过平和的南美大陆,带来诉说不尽的惨痛悲凉。

10、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

11、《瘟疫年纪事》里名叫H.F.的叙述人,是伦敦小有资产的鞍具商。他把性命托付给上帝,独自留在瘟疫蔓延的城市,把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他写作此书的宗旨是要给后人留下一份“备忘录”,万一再有类似的灾难发生,也好给人提供指导。

12、该书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Crusoe)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13、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14、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一艘船的踪影了。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5、在岛上待了十一二天以后,我忽然想到,由于没有本子、笔和墨水,我将没法估算日子,甚至分不清休息日和工作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用刀子在一根大木杆上刻了一些字,并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竖在我第一次登岸的地方,上面刻着:“1659年9月30日,我在这里登岸。”在这根方木杆的侧面,我每天用刀子刻一道痕,每第七道刻痕比其他的长一倍,每月第一天的刻痕再长一倍,这样,我就有了日历。

16、这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摒弃了《百年孤独》时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这部小说里,“一切都是严肃的,有分寸”。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

17、仔细想想,H.F.撰写的备忘录里出现这句话是奇怪的,甚至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儿惊悚,——叙事人如何报道他自己死后的状况?!

18、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它的价值首先在于成功地塑造了鲁滨逊这个崭新的人物形象。他是资产阶级文学中最早的正面人物形象之以其坚强的意志、积极的进取精神压倒了因循守旧、委靡不振的贵族人物。《鲁滨逊漂流记》让我们懂得了在遭遇困境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坚强地活下去。此外这部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滨逊这个人物,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

19、                             

20、    在后殖民批评视阈中,殖民文学对域外世界的读解往往是通过殖民者、探险家等的身份进行叙述的,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鲁滨逊漂流记》以寓言的形式再现了英国早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向海外扩张进行殖民开发、建构殖民帝国的过程,是一部欧洲殖民主义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的帝国文本,其字里行间充满了殖民主义话语和浓厚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意识。

21、如今,只有在威尼斯狂欢节上你才会看到它们作为装饰佩戴,算是对意大利历史上那段可怕岁月的一种怪异的提醒。

22、在加缪看来,当时处于法西斯专制强权统治下的法国人民——除了一部分从事抵抗运动外——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期间一样,长期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囚禁生活。他们在“鼠疫”城中,不但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而且日夜忍受着生离死别痛苦不堪的折磨。

23、瘟疫起先是从荷兰被带过来,夹在货物当中,在德鲁里胡同的一座房子里爆发,随后不可遏止地蔓延开来,而伦敦人要在此后近两年时间里和“它”打交道,历经痛苦绝望,直到“它”又神秘莫测地消失。这个伦敦是王政复辟时期的伦敦,当时人口暴涨,市面繁华,泰晤士河畔贸易兴隆,因此尽管在瘟疫之初已经有许许多多人逃离城市,到乡下避难,伦敦城里还是显得人满为患。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以纺织工居多),各行会的学徒工,男女仆人,底层贫民和流浪汉,他们是这个城市最为穷苦的人,其境况也最为凄惨。此外便是构成城市主体的普通市民,他们多半无处可逃,困守危城,在疫情此起彼落的蔓延中,处境极为不利。《纪事》讲述的主要是穷人和市民的状况,也就是“黑死病”插画图片中跪在尸首旁边神色茫然或掩面无力的那些人;他们的迷信、恐惧、匮乏、冒险和忧戚,他们值得同情的遭遇和可悲可叹的行为,在书中得到形形色色的描绘。

24、孤岛遐想是现代人喜欢做的一个游戏。只身一人漂流到了一座孤岛上,这种情景对于想象力是一个刺激。不过,我们的想象力往往底气不足,如果没有某种浪漫的奇迹来救助,便难以为继。最后,也就只好满足于带什么书去读、什么音乐去听之类的小情调而已。在鲁滨孙的孤岛上也没有奇迹。那里不是桃花源,没有乌托邦式的社会实验。那里不是伊甸园,没有女人和艳遇。鲁滨孙在他的孤岛上所做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经常发生的,这就是凭借从一个文明社会中抢救出的少许东西,重新开始建立这个文明社会。世上本无奇迹,但世界并不因此而失去了魅力。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而是在人认识到世上并无奇迹却仍然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

上一篇:精选遵循造句(89句集锦)

下一篇:没有了